王淦昌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,他在1930年提出了发现中子的思路和方法。他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进行了大量实验并发现了一种粒子,这个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2000倍,但不带电,是一种中性粒子。这个粒子就是中子。
然而,王淦昌并没有立即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。相反,他先是去找了德国物理学家迈特纳,希望改进实验方案,但是被拒绝了。两年后,英国人查德维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找到了中子,轰动了世界,并且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。
尽管错过了诺贝尔奖,但王淦昌的贡献仍然被广泛认可。他后来回忆说,与发现中子擦肩而过,事实上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。他还曾表示:“科学虽然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,身为中国人,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,我要回去为她服务!”这表明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忠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