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中山亭原为清朝中后期的建筑,初名为先锋厅。在咸丰三年(1853年)进行了重修。当时的清提督衙门府位于今天的市青少年宫,而中山亭的位置驻扎着保卫衙门府的“先锋卫士营”,因此得名先锋厅。1930年,新建了中山路,并与先锋厅主楼相连建起了附属钟楼。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,这座建筑正式命名为中山亭。钟楼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,高16米,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,顶部装有从德国进口的电动标准时钟,花费了400银元。中山亭的建成也标志着长沙开始使用公共标准时钟,此前长沙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。
中山亭在1938年的长沙“文夕大火”和四次中日长沙会战中均未被破坏,显示了其坚固性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山亭成为了长沙市文化馆、长沙市图书馆的所在地。2002年初,黄兴北路拓宽改造时,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对中山亭进行修缮,并在2006年将其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2013年10月21日,中山亭经过大规模修缮后重新开放,增加了孙中山铜像,以增强其历史标志性。